感冒之后,自己买来感冒药吃,不料出现皮肤瘙痒、全身红疹、明显水肿等症状,医院查出严重肾功能损害。
所幸,经医院血液透析治疗后病情好转,目前已无大碍。
自己买感冒药吃
导致肾功能严重遭损
邬先生今年54岁,上周因受凉感冒,随手就买了两盒感冒丸服用。不料当晚他出现了全身皮肤瘙痒难忍、起红疹等症状,第二天早上眼睑和双下肢肿胀。邬先生很慌张,医院行抗过敏治疗,完善检查时发现肾功能损伤严重,血肌酐升高到umol/l(微摩尔每升,正常在umol/l以下)。
由于病情危重,邬先生家属立即将他送医院肾内科治疗。入院时,医生检查其肾功能,提示血肌酐已升高至1umol/l,病情在继续加重。经血液透析配合抗过敏等治疗一周后,邬先生病情好转,目前正在进一步康复治疗中。
许军英询问邬先生病史,原来他2年前就患有慢性肾炎,但没有进行系统的治疗。在1个月前的体检是,他血肌酐已升高到了umol/l左右。近日因为感冒服药又导致了过敏反应,继而引起肾功能急剧恶化。
药物多从肾脏排出
肾病患者更容易受伤
药物引起肾损害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可以预知的,即服用者能明确所使用药物具有的肾毒性,这种情况在安全治疗剂量下,并不会导致明显的肾损害发生。
另一种是无法预知的,即药物本身并没有直接的肾毒性,取决于服用者的个体因素,比如邬先生本身就患有慢性肾炎,同一种药物,可能别人吃了没事,而邬先生则会出现肾损害。
如何避免药物引起的肾脏损害呢?
医院肾内科许军英副主任医师提醒,市民需要遵医嘱,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更加要注意。在服药过程中,还应注意有没有身体的不适,发现问题及时就医。
有些药物具有肾脏毒性,有些药物大部分从肾脏排泄,当出现肾脏疾病,特别是肾功能有损害时,药物代谢缓慢容易造成蓄积,引起中毒,所以选择药物时要尽可能选择对肾脏无毒或毒性较小和不因药物蓄积而产生严重损害其他器官的药物,同时尽可能选择短效的。
还要注意减少药物用量,延长给药间隔时间,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另外,很多中草药也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比如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切忌滥用祖传秘方和民间偏方。
延
伸
这些基础病患者也不要乱吃药
年,一位经济管理学研究生因“高热七天,伴腹泻五天”,在母亲的陪同下来呼吸科门诊,医生通过诊断发现其曾因高烧吃过多种大剂量退烧药,导致急性暴发性肝损伤,不到七天就不幸离世。
由于感冒药大多为非处方药,感冒者经常会自行到药店购买后服用以缓解感冒症状,减轻不适感。但如果选择或使用错误,就可能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
许军英提醒,有肝脏疾病、肠胃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服用感冒药时也要警惕。
肝脏是人体主要的解毒器官,几乎所有的药物都要经过肝脏代谢,故尽量避免应用说明书上写有肝损害可能的药物。不要随便用“保健品”,不要认为中药无毒,很多所谓的保健品和保健中药都可能会额外加重肝脏负担。
胃肠道疾病患者要避免精神紧张,饮食要规律,忌烟酒。许多药物对胃肠道会产生严重损害,甚至可以引起或加重胃十二指肠溃疡,诱发出血乃至穿孔,如水杨酸类、非甾体解热镇痛药、激素(阿司匹林、布洛芬、抗风湿灵、泼尼松)等,故应尽量避免服用。
不论哪种疾病,都建议患者最好由医生指导用药,提高治疗依从性,不随意吃药、换药、加药、减药、停药,有问题及时就医。
辟
谣
以甲流为主,“EB流感”系谣言
近日,有部分网友转发一则所谓“EB流感”的消息,称“这次的EB流感很严重,要保持喉咙黏膜的湿润,否则在10分钟内病毒就能入侵体内……”对此,湖南省疾控中心传防科科长胡世雄提醒广大群众,这是谣言。
胡世雄介绍,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分为四个型别: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丙型流感病毒仅呈散发感染,丁型流感病毒主要感染猪、牛等且未发现人类感染。
EB病毒是一种常见病毒,无症状感染多发生在幼儿,3~5岁幼儿90%以上曾感染EB病毒,90%以上的成人都有病毒抗体。不过,EB病毒与鼻咽癌、儿童淋巴瘤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被列为可能致癌的人类肿瘤病毒之一。
因此,流感和EB病毒感染是两码事,根本没有“EB流感”这一说,也尚无证据表明保持喉咙湿润能预防流感病毒,适量的饮水是为了保证机体细胞所需的水分,有利于机体对抗病毒。
判
定
如何判定孩子是否得了流感?
湖南中医附一儿科副主任谢静分析,流感通常有1~3天的潜伏期,当开始出现症状时,主要表现为突然起病的高热、寒颤、头痛、肌肉疼痛、全身不适,发热要持续3~5天才退;普通感冒则主要表现为喷嚏、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局部症状。
如果在流行季节,又在短时间内出现多数孩子相似的流感样症状,就要高度怀疑流感。而确诊则主要靠病毒检测,我们可以从鼻咽部采取分泌物进行检测,可以帮助诊断流感。
记者李琪
通讯员曾舸胡世雄张亚娜刘莉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